文献解读 | 见微知著,Z现锋芒

文献解读 | 见微知著,Z现锋芒

腰椎间盘疾病是60岁以上人群的常见疾病,发病率高达60-80%,常因腰腿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。经皮内镜技术是目前最为微创的脊柱侧入路神经减压技术之一,可在局麻下完成,不需椎旁软组织剥离,具有神经干扰少、痛苦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。随着内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力发展,伴生技术的成熟及相应各种辅助器械的出现,Endo-TLIF(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)进入腰椎融合领域并在近几年内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:在内镜辅助下既完成神经减压,又能将椎间融合器植入椎体间,能大大减少传统腰椎融合术所带来的创伤,术后恢复迅速,显著减轻手术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负担。
 
 
ZELIF(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,内镜辅助经皮腰椎间融合技术)作为Endo-TLIF的代表技术,不断从临床中汲取经验并快速发展,现已趋于成熟,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已为近千名病患带来了满意的治疗效果。接下来,让我们以一段动画来对ZELIF进行全新的演绎。


ZELIF手术技术操作流程
 

 

ZELIF技术是以PELD(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)技术作为基石发展出来的,并以该技术的入路作为本技术的操作通道入路,故首先,术者应充分掌握PELD技术,并对Kambin三角解剖足够熟悉。术中采用全麻俯卧位,全程辅以神经监护并使用X光进行定位。对目标节段植入经皮椎弓根螺钉,并使用体外预撑开工具对Kambin三角进行有效扩张,方便后续操作且更加安全(FIGURE 1)。工作通道入路位于中线旁开6-8cm,与地面成角50°左右。使用逐级扩张通道系统,将核心ZELIF扩张式通道置入(FIGURE 2)。


通过扩张式通道进行高效且安全的椎间处理(FIGURE 3)。


使用特制漏斗将同种异体骨置于椎间盘前部,在神经监护下将PEEK材质Cage通过扩张式通道植入,并通过X光进行位置确认。同操作通道位置进入椎间孔镜系统进行减压,并可对Cage状况再次确认。最后进行椎弓根螺钉螺塞与棒的安装,手术完成(FIGURE 4)。


两年多的时间,ZELIF在全国范围内有着近千例的真实案例,本技术的治疗效果到底如何?让我们用事实和数据说话。(以下文献内容摘自重庆新桥医院对96名接受ZELIF术式治疗的病人2年的随访记录)



96名病人在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情况下接受了ZELIF治疗。Macnab疗效评定标准,其中有84位给出了Excellent(87.5%)的临床评估结果,分别有1例Poor及Fair(此两例为术式开展前期的病例)。96个病例最终全部融合,无硬膜外血肿,感染及肌麻痹出现。手术时间136.79±30.14分钟,术中出血53.06±28.29ml,术后住院时间3.51±0.89天¹。
 
如果对这些数字不敏感的话,那么接下来我们再对比几组。(以下文献内容摘自于两篇关于同属Endo-TLIF技术但不同技术方法的随访文献)


与标红色和标黄色的VAS(即疼痛评分量表)进行对比,ZELIF的最终随访结果为0.66/0.73。
 
ODI(即功能障碍指数)该文献报道为69.9降至22.3,ZELIF则由49降至8。
 
对于Macnab疗效评定标准,该文献报道为41%的Excellent,18%的Fair及6%的Poor²。



术中出血量,该篇文献报道65±38ml,ZELIF为53±28ml。ODI由42降至13.3,而ZELIF则为49降至13,最终随访则降到8³。
 
综上,以上数据无不说明了ZELIF的“微创”性。对比其他类似融合方式,ZELIF术中融合入路时的关节、肌肉及周边组织被最大限度的保留了,带来的益处则是术后快速的恢复。据文献报道,接受ZELIF术式的病患可以立刻在床上坐起,2-3天即可站立。ZELIF所使用的是全PEEK材质腰椎后路通用融合器,具有优良稳定的支撑效果及大植骨量,可以有效的保证术后融合效果¹。
 
见微知著,Z现锋芒,比传统微创更微创。在特定适应症的术式选择上,ZELIF无疑是那个更佳的选择。创新精密设计的器械,不断优化的操作流程,结合全新升级的Zina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,带来更佳的术中体验,更好的术后效果,为更多病患谋福祉。


参考文献
 
1. Gong J, Huang Z, Liu H, et al. A Modified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echnique: Preliminary Clinical Results of 96 Cases. Front. Surg, 22 October 2021. doi.org/10.3389/fsurg.2021.676847
 
2. Lee SH, Erken HY, Bae J.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: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results of mean 46-month follow up. Biomed Res Int. (2017) 37:31983. doi: 10.1155/2017/3731983
 
3. Wang MY, Grossman J. End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 without general anesthesia: 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1-year follow-up. Neurosurg Focus. (2016) 40:E13. doi: 10.3171/2015.11.FOCUS15435